
劉國松基金會和水墨會很高興舉辦「劉國松水墨藝術獎2025」。獎項由劉國松於2019年創立並資助,每兩年一次表揚大中華地區的優秀當代水墨藝術成就,旨在突顯和推廣新晉水墨藝術家的創作實踐。獎項迎來第四屆,我們很高興宣佈洪瑄(1992年生,工作於中國台北)榮獲第四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,並得港幣100,000元獎金。今屆優選分別為張文智(1993年生,工作於中國北京)以及黃靖傑(1988年生,工作於中國杭州),各獲得港幣15,000元獎金。
對於得獎藝術家,評審員賴香伶女士代表評審團表示:
「洪瑄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。對她而言,水墨不僅是傳統文化的探究,更是生活感受的重構。自幼長期接觸水墨,讓她對傳統文化與書寫性藝術形式產生濃厚興趣;也因而持續以水墨為創作核心,透過系列性實驗回應當代提問:水墨如何在內容敘事上映照時代與生活,又如何在技法與形式上持續創新。
洪瑄常於日常觀察中汲取靈感,將宗廟、庶民文化與民俗圖像轉化為創作語彙,並透過手機紀錄將所見事物具象化;她的作品結合觀察與想像,藉由符號、寓意、色彩與空間的重構與對比,開展新的觀看路徑,展現既具意圖又保有即興的創作旨趣,逐步形塑鮮明的個人風格。
在媒材探索上,她嘗試從絹本、紙本到結合工業化現成物的複合創作,並不斷翻轉材料的固有屬性——從水墨與膠彩的混用,到自製螢光顏料的實驗,以營造出帶有光暈質感的畫面肌理;並透過筆墨揮灑、線描技法與裝裱形式交織運用,構築多層次的繪畫空間。
在展呈方式上,她亦致力於突破傳統裝裱框架,將二維繪畫延展為結合多件作品與物件的空間裝置,以營造統合多重訊息的觀賞場域;這種擴延性的觀看經驗,引導觀者從新的視角回望傳統水墨,並思考其在當代語境中的發展潛能。
在本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中,洪瑄以立式掛軸聯作《豎經》、《行歌》、《頑石》參賽,透過異質性的筆墨技法、色彩構圖與裝裱實驗,模擬城市景觀、生活書寫與時空流轉,具體展現她對水墨語彙的拓展與形式美學的實驗精神;作品不僅延續她長期對於水墨當代性的探問,更呈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與鮮明的時代感,因此獲得評審的一致肯定。」
對於優選藝術家,評審員楊浚承先生代表評審團表示:
「張文智關注東北的歷史,尤以其成長之地大連。他以筆墨紙本為媒介,把古代神話的圖像與海洋科學、貿易、戰爭、殖民及城市化的意象交織融合。種種歷史在畫中縱橫盤結,迫使觀者直面其複雜性。黃靖傑則以細膩設色暈染,營造摺紙般層層重疊、彼此過渡的質感。這些層次時而化作山巒與海岸線的自然景象,時而宛如人手撕裂,又似經數碼處理,在平面與山水之間遊移,若夢若幻。
今年劉國松水墨藝術獎評審團須在創作方向迥異的藝術家之間取捨,抉擇殊為艱難。然而,張與黃之間仍可見若干共通之處:二人皆於華美而繁複的表象之下,潛藏戰爭與環境災劫的陰影。他們同樣呼應「八破」這種以古舊文物殘片拼貼幻象的錯視畫類型。八破盛行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,正值中國承受西方工業現代文明衝擊之時。當年對傳統文化意義的追問,至今日人工智能時代依然迴響不絕。
承接千禧年以來「新工筆」的脈絡,張與黃皆取法與宮廷及職業畫師相關的技法與風格:張善於描繪結構嚴謹的動物與建築;黃則以輕盈設色,層層暈染於絹本。與近年得獎者相似,他們挑戰將水墨藝術簡化為黑白、書寫性抽象的刻板印象,推動此一領域超越媒材、風格與美學,而趨向論述、解構與批判自省。由此而言,他們延續了劉國松先生的革命精神。」
有關獎項更多詳情和陪審員對本屆得獎結果的完整表述,可瀏覽inksociety.org。我們謹此感謝各位評審員及觀察員:
評審
劉國松
張子康,中央美術學院教授
賴香伶,新北市美術館館長
利張錫齡,水墨會董事
楊浚承,M+水墨藝術副策展人
觀察員
孫冬冬,獨立策展人及藝評人
姜俊,獨立策展人及藝評人
崔燦燦,獨立策展人
吳繼濤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副教授
李浩祥,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(虛白齋)(前任)